兰州“向荒山要地”的传统由来已久
时间:2013-05-07
分享:
  空间不足带来兰州城市生态环境和公共资源的严重透支,交通拥堵、污染加剧、环境恶化、绿化率低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,如何突围土地瓶颈,谋求城市后续的发展空间?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和实践,兰州市创造性地提出“向荒山要地”,削山造地,推山建城,在全国引起极大关注。 

  2012年,兰州市政府与太平洋集团公司、碧桂园等公司签订协议,由该企业投资200多亿元,完成面积25平方公里片区内的土地开发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。2012年10月,该项目正式启动,一期试点的首个项目面积为4.85平方公里,地点在城关区北郊10公里处的青白石街道大浪沟村附近。据青白石街道办负责人介绍,根据协议,整个项目将在5年内完工,目前正在通过试点积累经验。 

  有关数据显示,兰州市区的人口密度达2.3万人/平方公里,部分区的密度超过北京、上海甚至香港等地。兰州市主城区已建成建设用地面积约207平方公里(包括周边和平、河口南等纳入城市规划区),预计到2020年土地需求量将达到250平方公里。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丁祖全介绍说,未来中心城区的发展,除了对现有城区进行空间整合和内涵挖潜外,不占或少占耕地、向荒山荒沟要空间,是一条必由之路。 

  事实上,兰州“向荒山要地”的传统由来已久。早在上世纪80年代,兰州九州就开始试行推山造地、滚动开发,将荒山荒沟整理成平地。20多年后,在荒山地上成长起来的九州经济开发区,已渐成规模。而到了90年代末,兰州市对东部大青山的削山造地工程,开拓出上千亩土地,如今这里成为兰州东部最大的蔬莱果品批发市场。在20多年的探索实践中,兰州市在削山造地、推山建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 

  国务院办公厅在《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中提出,鼓励对沙地、荒山、荒滩、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,支持适度开发兰州北山地区低山丘陵,拓展城市空间。至此,兰州市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沟壑未利用地的条件已经成熟。通过初步测算,兰州未利用地开发并完成相关基础设施配套,每亩成本约40万—50万元,比旧城改造成本低、难度小。 

  2012年3月,国土资源部决定在包括甘肃在内的全国11个省份开展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,兰州市被列为主要试点城市。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批复函,兰州市将在辖区范围内选择2-3个项目区开展试点,期限为2012年-2016年,年均建设开发规模控制在1.5万亩以内。在相关科研单位的协助下,兰州市很快完成了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工程地质分析、未利用地开发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、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关键工程技术研究3项专题研究。2012年6月,兰州市的“专项规划”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。国土资源部已同意甘肃省先行试点30平方公里,其中白银市10平方公里、兰州新区10平方公里、兰州北部新城区域10平方公里。目前,兰州市已经将该区域纳入第4版城市新规划中。下一步,兰州将按照规划,进一步加大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力度,围绕主城区拓展空间,在兰州新区、主城区与兰州新区连接带、兰白经济圈节点城镇、北部新城区等区域开发建设,建成集保障发展、保护耕地、保护生态为一体的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验区。 

作者:佚名   来源:搜房网